北京这五年·账本故事 | 城市副中心篇:焕发新生机,尽享获得感

宜居宜商

高楼平地起 企业得安心

早上8点,高岩到达位于通州运河商务区的上田八木货币经纪(中国)有限公司,开始了身为货币经纪人忙碌的一天。她是通州人,在通州长大。大学毕业后,高岩回到她出生成长的地方工作。

上田八木母公司在日本是一家百年老店,早在1996年就在中国设立了代表处,2021年6月落户通州。借助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和2019年国务院金融对外开放政策的东风,该公司成立了中国子公司。公司总裁黄洪介绍说,公司选择落户运河商务区是因为在筹备期间,感受到了监管机构、北京市、通州区两级政府,特别是通州区金融办的关心和帮助。落户后,更享受到了优厚的配套政策。城市副中心针对落户金融机构,在企业落户补贴、办公用房补助、人才进京落户指标、人才住房、交通出行、职业发展、子女教育、医疗服务等方面都给予一系列措施帮助,“让我们感觉很温暖、很踏实。”

优厚政策让企业心定,宜居宜商的环境更突显出城市副中心的魅力。上田八木公司所在的运河商务区北京国际财富中心,背靠京杭大运河,环境优美,是通州创建国家5A级景区的核心区域之一。工作之余,不少员工总喜欢站在公司露台放眼眺望——近处,燃灯古塔和大光楼交相辉映、绿树环拥,西海子公园繁花似锦;远处,则是运河商务区高楼林立、错落有致,通惠河、北运河等五河交汇、碧波荡漾。

时光回转。2014年2月25日、26日,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视察工作,指出要结合功能疏解,集中力量打造城市副中心,做强新城核心产业功能区,做优新城公共服务中心区,构建功能清晰、分工合理、主副结合的格局。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讲话,为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拉开了序幕。自此后,城市副中心及运河商务区建设驶上了“快车道”。

数年的争分夺秒,让城市副中心五河交汇处、规划面积20.38平方公里的运河商务区,已向人们展示出它开放、现代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一面。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,众多高端企业联袂而至。目前,商务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项目大部分已基本完工。截至2022年5月,运河商务区共有注册企业17008家,注册资本金4089亿元。运河商务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,未来,运河商务区将比肩伦敦金丝雀码头、东京新宿等国际大型顶尖商务区,成为“全球领先的城市商务新枢纽”。

“公司从2020年筹备开业以来,两年多的时间,一直伴随着新冠疫情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上田八木货币经纪(中国)有限公司能顺利开业,并在开业后取得较好的经营成果,除了自身的努力和一些运气,更多是因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和运河商务区的种种政策利好。”黄洪说。他相信,乘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的东风,企业在运河商务区的发展将更有底气,收获更多美好。

海绵城市

小区会“呼吸” 雨水有“想法”

最近,频繁的雷阵雨、暴雨天,让城市副中心紫运南里二区热闹了起来。不少居民都在讨论,每次疾风骤雨过后,小区地面不积水、不沾泥究竟有什么奥秘。

“前几天我就观察,雨水顺着墙壁上的管道流下来,然后又顺着管道口慢慢分流到草地上。”小区居民蔡大爷说,即使是单元楼门滴下来的雨水,也直接到了小沟里、斜坡上,“引导它流走,挺科学的。”

2016年,北京市入选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,试点区位于副中心核心地带,面积19.36平方公里。紫运南里二区,就属于试点范围内的试点小区。在小区修建之时,海绵城市建设就纳入规划设计和施工。而从2019年建完“海绵城市”至今,小区已经过了三个雨季的检验。

“不知道别人的小区一下雨会怎么样,但咱们小区不积水、走水快这一点是真好。”王大爷2021年搬进小区,在他眼里,小区的硬件环境“下了功夫的”。他说,每当遇到下雨天,他就注意到,小区的透水砖对雨水吸收很快,而雨水的流向也不是乱七八糟的,而是像一条条小河流一般,远远就能望见雨水的方向和去处,“不担心走路会湿鞋,骑车会溅水。”

记者注意到,一眼望上去,该小区的构造似乎与普通小区并无什么不同。但仔细一看,小区却处处充满着“技术”。每栋楼的雨水管道下方,有一个独特设计,用来缓冲和导流雨水。而顺着沿楼设计的植草沟,雨水可以有序流向铺着鹅卵石、截污挂篮等材料的下凹绿地。“整个小区都是透水铺装材料,选用的花草也是抗旱耐涝。鹅卵石是可以沉淀和净化水质的,绿地和小区广场也做了倾斜设计,方便分散和收集雨水。”通州区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说。

绿色发展是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基因和底色。小区建设的3个雨水调蓄池,更好体现了这一面。记者看到,这些调蓄池就相当于小区里的“小型水库”,可以在收集、沉淀雨水后,控制雨水的流向。遇到暴雨或连续雨天、市政排水压力较大时,调蓄池可以承担收集和暂存雨水的功能,伺机再“开闸”排水。其中有一个调蓄池,更承担着小区再生水利用的功能。“收集净化的水,可以对景观水体补水、灌溉绿化、道路浇洒等等。”

国务院《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中提出,到2025年,城市副中心绿色城市、森林城市、海绵城市、智慧城市、人文城市、宜居城市功能基本形成。一边是新建小区海绵城市建设同步进行;另一边,也抓紧协调对现有设施进行改造。据了解,城市副中心目前已对试点区内的20多个老旧小区、6所学校、6处公园广场进行了海绵城市的全面改造,总面积130余万平方米,惠及了4万余居民。

“目前,我们海绵城市建设的达标面积为20.39平方公里,达标比例为33.01%。2022年底,要实现35%的建成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。”通州区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,到“十四五”末期,50%的建成区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,“要让更多市民享受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获得感。”

来源: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 李松林 美编 宋溪

流程编辑:u028

本网受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委托,声明如下:
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在未经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或本网书面授权的情况下,不得转载、使用、编辑刊登在本网上的文章、文字、图片、视频等内容。版权侵权联系电话:010-85202353

新闻中心

首页    公司新闻    北京这五年·账本故事 | 城市副中心篇:焕发新生机,尽享获得感
创建时间:2022-06-28
返回列表